2006年07月06日 《人民日报》 (2006-07-06 第13版)
比尔·盖茨1993年第一次访问中国时,提出要会见北京大学教授杨芙清,原来,是杨芙清主持研发的集成化软件工程支撑环境吸引了比尔·盖茨。
“我给比尔·盖茨展示了‘青鸟工程’的成果,他还兴致勃勃地动手操作我们的系统。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我们向世界展示了我国软件工程的水平。”杨芙清说,作为我国第一个,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规模综合性软件工程支撑环境,青鸟系统的许多创造让美国的一些公司感到震惊。
“我今年已经70多岁了,但从来没觉得自己老,因为我一直在思索如何创造。我认为,要做好一件事,需要做精、做透。”回首自己的经历,杨芙清教授这样说。
把事情做精做透的前提是锲而不舍的追求。怀着对华罗庚等数学家的敬仰,杨芙清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次年随着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大学。在1957年我国赴苏联的留学生中,她是唯一的研究生。专注和悟性使年轻的杨芙清崭露头角,留学期间独立设计出的逆向验证方法――《分析程序》,引起了当时世界各国专家的关注,被西方杂志称为“程序自动化早期的优秀之作”。
前后两次的留苏经历,不但开阔了眼界,也让杨芙清深深感到祖国需要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于是,要在计算机研究领域为国效力成为她的追求。
杨芙清先后参与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我国首次大型系列计算机研制,分别负责计算机指令、操作系统设计和系统软件设计。研制百万次计算机时,面对西方和原苏联的技术封锁,无资料、无配套设备、无经验。杨芙清回忆,完成系统软件的设计后,却没有测试环境,怎么办?经过集思广益,团队自主设计了一种模拟审查的检测方式,将所有的逻辑框图都悬挂在墙壁四周,由设计人员担当角色进行模拟运行,经过反复模拟修改后,大大缩短了上机调试的时间。
从1983年起,杨芙清担任北大计算机系主任16年。她组织全系师生员工累计完成了125个科研项目,其中国际领先2项、国际先进9项、国内首创8项、国内领先63项。
软件产业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中国IT产业发展的瓶颈。2001年,70岁的杨芙清又负责筹建北大软件学院,培养国际化人才。杨芙清说:“我喜欢挑战,越困难越有斗志。”
为勇立数字文化产业的潮头,软件学院成立了数字艺术系,先后聘请了两位国际上知名的专家担任系主任,分别是来自美国好莱坞的奥斯卡短片奖评委、来自加拿大的一名著名动画学院创始人,还聘任了5名全职的外国专家作教师。在教学上,采取“作品轮训”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原创能力。如今,学院培养的学生成为市场的抢手人才。
在向以男性称雄的信息技术领域,杨芙清这位巾帼英豪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顽强意志,像一只青鸟翱翔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