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人才结构之痛 应用能力培养是当务之急

"软件产业国际化,最重要的是人才,如果人才不国际化,其他都是空谈。"日前在西安召开的2004年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会议上,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副院长白志强表示,我国每年培养出的软件人才不少,但真正能用得上的并不多。
我国目前软件人才匮乏已经众所周知。据权威部门调查,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每年至少存在20万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5年将扩大到42.5万人左右。在为中国软件人才数量上的巨大缺口而焦虑的同时,人们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个严峻的事实:在人才结构上,我国软件人才同样存在不小的缺口。白志强指出,目前中国的软件人才存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双重缺口:在数量上,目前从业人员只有25万人,尚有70万的缺口;在人才的结构比例上,有综合能力、应用能力较强的软件人才严重不足。
高不成
有调查显示,在外包企业中,尤其需要外语能力强、管理能力高、了解具体业务知识的高端人才。"现在国内很难找到合格的软件项目经理(PM)的因素很多,不仅要求项目经理经验丰富,并且还要求其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大唐科技副总经理赵捷介绍说:"我们现在企业运行中缺的就是PM,软件企业能否发展起来,关键一点是要突破这个人才瓶颈。"
据了解,目前中国软件人才结构呈现为"橄榄型",即软件"高端人才"(系统分析师、项目经理等)和"低端人才"(软件编码人才)严重短缺,中国现有软件人才是处于二者之间"中端人才",做系统分析师经验和能力还有欠缺,做程序员又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其结果造成人员大量流动,软件成本下不来,质量上不去。中国急需的软件人才是处于"金字塔"顶层的、能够进行软件整体开发设计的软件设计师与系统分析师,以及具有国际眼光的高级项目经理,这部分人将决定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决定中国将来在国际软件产业链的地位;其次,中国还需要的是处于"金字塔"底层的从事软件编码等初级工作的程序员,这是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基础。
低不就
目前软件人才的现状是高不成低不就,这一点,中国科学院软件所所长李明树感触颇深:"我们研究所面试研究生,北京某著名高校学生来应聘,简历上说他熟悉C语言。我问他所做的最大项目是什么?他说为一个企业实习编了600行程序。我不能再问了,仅600程序就敢自称熟悉C语言?我们高校每年培养几万名软件专业学生,顶多说是半成品,高不成低不就"。
"滥竽充数"的故事虽然在现今社会可能无处可寻,但是其影射的事情却不难发现。一些软件公司的老总曾向记者大倒苦水:面试求职的学生普遍缺乏实际编程能力,到公司再经过6到12个月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这加重了公司的成本负担,并需要有经验的软件工程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训新人,这相当于企业投资对学生进行了一年的补充教育。所以,很多企业不愿选择应届生,而喜欢从社会上招聘,但社会上素质高的软件人才也很抢手,致使本来就严峻的软件人才缺口问题雪上加霜。
应用能力培养是当务之急
课程陈旧,学生的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现实表明,国内培养的软件人才与企业的需求差距越来越大,学校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进一步加剧了软件人才的短缺。据预测,在未来数年内,中国高校的软件学院与其他培训机构每年约能提供10万软件人才。可这种学历教育教出来的不一定就真是适应时代潮流的"软件专才"。
与会专家指出,我国目前的软件专业教学尚不理想。在国外,软件专业的大学生,每年要写10000行计算机代码进行实践和创作。而我国的一些软件专业学生连上机都困难,更何况10000行代码?而且相对于应用性软件人才,关键的基础性软件人才短缺。像软件企业疲于拿各种小订单一样,软件专业的学生也在疲于学着各种新计算机语言,考了好多所谓的"认证",但常常难有一门精通的专长。"中国最需要的是大量的有经验的系统构架师或项目经理,而我们充其量只有几个manager,即大量本科学历的软件专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