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 《电脑报》 2004-08-27
●记者 胡喆
2002年初,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出访印度,随即在中国刮起学习和赶超印度软件业的旋风。
也正是在这一年,教育部《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中批准的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陆续成立,中国软件人才培养开始探索一条全新的道路。
时间已过去了两年,中国软件业依然在为是否要学习印度模式而争论,而一度成为希望焦点所在的软件学院,却似乎正在淡出业界的视野。经过两年的探索,软件学院的现状如何?是否已经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软件人才培养之路?本期起,《电脑报》将深入采访这些软件学院,展示中国软件人才培养的版图。
本周,记者来到了北京大学软件学院。
学院?学苑?
记者看到,软件学院的校园虽然不大,但异常干净,地面几乎是片纸不落。校园里走动的人很少,教室和图书馆里则座无虚席。
"学习强度很大。如果你晚上两点钟来到学校,会发现最多只有1/3的寝室熄灯。我们一年有三个学期,没有周末的概念。"2003年入学的王亮这样告诉记者:"软件学院的一大奇景就是每天晚上用笔记本电脑占座位,这里所有的教室都有无线局域网,大家上自习都带电脑。有时候教室里空无一人,但密密麻麻放了好几十台笔记本电脑。"
担任校学生会主席的李想这样告诉记者:"造成学习强度大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自费教育,平均每个人大概要4万元的学费,加上生活费,学下来大概要6万元;二是应用型教育,大家的就业目标明确,因此有动力;三是因为课程新、内容多,还有大量的英语教育,不努力是很难过关的。"
"由于实施弹性学分制,学生可以在2~5年内完成学业。所以,软件学院没有“班”这个概念,根据兴趣组合的学苑就成了最有效的管理架构。全校仅有一个老师负责学生管理工作,主要依靠学生自我管理。"白志强书记告诉记者。
软件学院的学生管理核心是"学苑制",这是杨芙清院士的一个提议。由学生代表大会选举出学生会和团委,再下设文化、艺术、文艺、科技四个学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加入学苑。学苑既是一个学生管理组织,也是一个兴趣活动中心,由选举出的"苑长"负责。
软件学院的另一特色就是学生的年龄跨度大,有21、22岁的应届生,也有三十六七岁经历丰富的人。由于自由选课,大家之间的交流非常多。
和产业界高度互通
陈钟很以软件学院的师资力量自豪:"我们的师资是442阵形。其中20%的基础课由北大信息学院的骨干教师来讲授。40%的专职教师则是既有业界实践经验,又有高学历、国际化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另外40%的客座教师则都是现在业界一线的精英。"
陈钟告诉记者,软件学院非常注重教师的业界背景,"我们的专职教师里,电子服务系的系主任是在IBM有32年工作经验的原IBM大中华区软件事业部总经理童缙博士;而网络通讯系的系主任则是朗讯-贝尔实验室的研发总监张德昭博士;嵌入式工程系的主任是原摩托罗拉全球软件新加坡研发中心主任柳翔博士。这些一流的国际产业精英要上课,还要负责课程架构设计等工作。他们提供的都是一流的业界应用经验"。
而师资和教学力量中的另一部分则来自于软件学院和各大企业广泛的合作,"我们软件技术系的主任是微软专门从西雅图派来的凌晓宁博士。而IBM、英特尔、微软等和我们建立了10多个联合实验室。"陈钟介绍说。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些老师和普通高校的老师很不一样。"拿我最近上的《Windows2000驱动程序编写》来说,这门课没有考试。老师列举了70多个驱动程序的编写课题,要求每个人都实际编写一个驱动程序并实现之。这种方式非常接近实际应用。"李想告诉记者。"另外,IT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学校要把我们培养成国际化的人才。现在,这里50%的课程直接由英语授课。另外开设了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英语》和《技术报告写作》两门课,老师都是以英语为母语,兼有IT行业工作经验的外教。 "
和产业界的高度互动几乎渗透了学校教学的每一个方面。陈钟告诉记者:"我们时刻都在关心业界的需求,我们应摩托罗拉的需求为他们办过专向的研究生班。从学校的扩张来看,我们第一个外地分院建在IT产业密集的深圳,而在半导体和软件产业发达的苏州、上海,我们的教学基地也即将建立。我们的教育始终活跃在产业最发达的地方"。
和企业互通的另一个方面来自学生的心态,很多学生进入软件学院时就树立了进入一流大企业的目标。来自河南的黄湛大学毕业已经4年,此前一直在许昌一家大型企业工作:"毕业后工作的时间越久,就对自己和周围的环境越来越不满意。我下了很大的决心,辞职复习了一年,考到了这里。现在我感到,过去的工作经验让我弄明白自己要学的是什么,要做的又是什么。"。黄湛很坚定地告诉记者,他的目标很明确,"进入Intel公司的实验室工作。"
软件学院的学生都有很长的实习期,长达8~12个月,实习单位大都是一流的企业。"站在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18层的楼上,可以看到长安街的滚滚车流。14位北大软件学院的学生来到这里实习已经半年多了……在这里我们发现在学院所学到的知识、能力正是企业所需要的。在这里,尽管我们刚来就深入到开发之中,尽管有的同学已经更换了几个项目,可是大家几乎没有感到不适应,而是迅速地进入角色,成为项目开发的重要一员。"2002级实习生写给软件学院老师这段话,似乎说明了北大软件学院已经走出了一条新的人才培养之路,而以此为代表,中国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正悄悄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