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动态更新、课程设置的科学灵活,案例分析量的增大,项目实践时间的增加等等这些,都是示范性软件学院所做的探索和实践。而在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中,教师队伍的改变是一个重要因素,说到底,是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改变。
现场--
刘积仁 东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我们学校里面的教师也正在面临着一个自我学习的挑战,他们如何提升他们自己的能力,或者说如何改变他们传统的这种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他为中心的这种方式,这是我们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画外--
刘积仁的经历与陈钟有些相似,都是以教授身份下海创业;不同的是,如今刘积仁出入于企业界与教育界,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东北大学副校长,而IT教育与培训也是东软集团的业务领域之一。继2000年创办中国第一所校企联办的IT学府--大连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之后,2004年5月,东软再次与东北大学携手创办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东北大学东软信息学院。
现场--
刘:大学离市场太远的背后是谁离市场太远?是教授们离市场太远,现在我经常开一个玩笑:我们的教授正在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市场当冲击了每一个角落甚至是政府的时候,我们大学能够独立于市场这样一个板块,我们确实有一批幸运的教授和教师能够继续从事在这个行业上。
陈钟北京大学软件学院院长:那现在企业需要的人刚才他们都描述了一下,IQ、EQ,有很多的东西,那如果我们的教师、我们的体系是一成不变的,他永远不会培养出这样的人来;那么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人才,我们教师用人的制度发生了改变,那么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比方说,我还是拿北大软件学院来举例子,我们的教师是全球聘任,我们只有20%的教师是北大最精英的部分,他们永远在基础上面是老大;我们有40%的全球聘任的老师,他是既有学术又有工业界经验的人;那么这还不够,剩下还空着40%,我们就准备请Grace Kuo或者是孙总裁来我们学校给学生教书,来教育他们。
王继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先生提到的就是说我们教师的机制问题了。实际上我们看美国、西方,它们的教师、教授,像哈佛,他都是从学校里来,到企业去,办企业,办完企业我接着再到学校来,然后再到企业界、商界。他这种经历是很丰富的,商业的经验和学习的经验是很丰富的,这里边就有一个身份的限制。去年国家召开这么高规格的人才工作会议,七个常委都参加了。那么我们就是有一个观念提出过,一定要打破用工的身份界限。你是教师,你是学者,那么一辈子就从小学熬,从讲师熬到副教授,从副教授熬到教授。
陈:在教育界更明显,不是说下海,下海淋一身水上来,晒干了还是原来的;我们叫下油锅,炸了以后再上来就不是那个样子了。
王:对对,我国目前这个体系,从教育、从学界下海到商界,相对来说是你个人行为比较容易,但如果你从商界再回到大学当教授,这个门槛是非常的难。
陈:他刚才说的这个情况,我们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比方说我们现在怎么认定他的教授、副教授的资格,他能不能指导研究生。
王:我们去年讲的统筹协调发展观,那实际上我们有农民工和城市这种差别,有着临时工和正式工的差别,同样如果我们从企业、就是从商界再到学界,这个差别是非常大的,很难跨过去的。我想这也是我们人力资源政策应该解决的,劳动用工制度应该解决的政策问题。
陈:在北大我想可能也是在努力解决的一个示范,我们也利用这个示范的政策,比方说学校给我软件学院就有一个独立聘用客座教授认定的这样一个方式,大家看到我坐在这儿还像教授的样子,其实我也当过上市公司的总裁,这也说明北大这个宽容性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片花--
画外--
根据国际经验,软件人才高级、中级、初级的比例应该是1:4:7,呈金字塔形,而我国现有的软件人才结构是高级人才4万人,中级人才20万人,初级人才10万人,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既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的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的人员。加快建设软件技术学校是培养企业大量需要的软件蓝领人才的一条捷径,目前教育部已经选择部分高校,支持试办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而软件人才培养的另一个渠道则是职业培训。
字幕:教育部声音--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现场--
葛道凯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我想教育和教育培养的人和企业需要的人,中间是有联系但是又有区别的。作为教育来说,它服务的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所有的企业和社会;对于一个具体的企业来说,我所需要的一定是特定的人才,一定是有特定的岗位需求、特定的技能要求和特定的素质要求。大家知道前两年,我们媒体炒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就是我们上海20万年薪、40万年薪要招一个高级工,说我们现在学校不能够给他们培养,认为是教育的失败。我想这本身认识是有误区的。如果大家仔细想一想, 20万年薪或者40万年薪要招一个高级工,这个高级工是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他能够直接去胜任的吗?不可能。不仅中国不可能,世界任何国家都是不可能的。那么他所要招的一定是在我们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了10年、20年,而且做出突出成绩的、有心得、有体会的这样的人。学校教育刚才郭女士和孙先生都谈到了,学校教育我们要培养知识,要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素质,这是郭女士特别强调的;我们孙总也强调了,我们还要强调给他们一定的技能,但不管怎么说,主要还是打基础,立足于培养人的基础上培养人才。
那么这些学校出来的人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完全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是不现实的,我认为是不现实的,中间一定要有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就是培训。
画外--
一方面,更高层次的软件人才需要在实践中成长历练,不可能由高校直接培养出来;另一方面,学历教育每年培养的软件人才数是7万,到 2005年,我国需要软件专业人才80万人,而目前我国软件人才只有34万人。因此,推动产业化的IT职业教育,是解决软件人才匮乏问题的有效途径。如今,IT已经成为国内第二大培训热门,排名仅次于经济学。据统计,2004年IT培训市场将达到22亿元,初步具有产业规模。
现场--
葛道凯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培训更多的我认为是社会的职能,是企业的职能。
孙振耀HP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那么惠普公司进一步的培训过程、培养过程,基本上是以社会的人才为基础,那么根据惠普公司自己内部的需要,以及它工作战略目标的需要,我们必须制定一系列的课程。这不是我们代表我们对教育工作的否定,事实上所有的教育都是为惠普公司的人才建立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我们更加强的是对惠普公司要完成它任务所需要技能跟知识的培训,我想是一个紧密的无缝结合的一种关系。
葛道凯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当然因为IBM和惠普都是大公司,对于很多小公司它们没有这样的能力,需要社会上有相应的机构来完成这个培训任务,而且培训本身就是一个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校可以提供很多的支持,因为他们有很多智力的优势,同时也需要我们的企业,方方面面的企业,比如IBM和惠普,也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来共同完成中间这个培训的过程。我今天真的非常非常高兴孙总介绍的。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除了就业前的、职前的教育以外,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职后的教育更重要,继续教育更重要。所以我们的大公司对继续教育也是非常重视,我想这个也是作为我们国内的企业需要借鉴和学习的。那么对于教育的改革,我们不能说因为我们企业已经做了很多,我们就可以推卸我们的责任。我们的教育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走向,就是要和企业更多地结合,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前提下,希望能够和社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