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件业:聚沙成塔

        尽管在国际软件产业中,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小家伙",但是现在,全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这个"小家伙":他长得很快,生机勃勃,潜力无限。"中国人极强的软件编程能力以及快速成长的市场使我们对中国软件业充满信心。"英特尔中国区总裁陈伟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8日至31日,中国目前最大规模的软件和信息服务盛会――第二届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在中国东部海滨城市大连举行,微软、IBM、英特尔、惠普、戴尔、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设立展台,和中国用友、东软等软件企业同台竞技。 

        据出席本届会议的中国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介绍,软件、信息服务业已成为中国信息产业中增长最快、前进最大的部分。近年来,中国软件业一直保持30%的增长速度。2003年软件产业销售收入1600亿元,软件出口达20亿美元。中国信息企业达1万家,软件从业人员50多万人,专门从事软件研发的超过25万人。尽管如此,中国软件业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IBM中国有限公司首席代表任培善说:"中国软件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不熟悉国际业务开发流程,没有能力承接大规模、高金额和高价值的服务合同,特别是管理和经营水平较低,造成整个行业处在全球信息产业链的下游。"高端人才匮乏及缺少合理的人才排列是中国软件业面临的又一挑战。北京大学软件学院院长陈钟博士认为,目前中国软件人才过于重技术轻管理,缺乏有较全面素质、符合实际要求的大批量人才。 

        与世界软件大国相比,中国的差距显而易见。从产业规模上看,2003年美国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已接近3000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约40%,而中国只有2.5%。从软件出口上看,2003年印度软件出口122亿美元,而中国仅为20亿美元。印度的骨干软件企业已达到万人规模,而中国最大的软件企业人数不超过3000人,中国的软件企业看起来更像一盘散沙。中国政府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改变这种现状,将这盘散沙凝聚起来。政府先后出台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等一系列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在上海、深圳、天津、西安、大连、北京等城市规划建设了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 

        针对企业多而小、散而弱,缺乏领军人物和骨干企业等软件业的"硬伤",在国务院有关政策的基础上,一些城市还推出了条件更为优惠的、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 

        在上海,得益于"满足国内需求和促进软件出口并举、政府扶持和市场培育并举、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并举"战略的有效实施,软件产业近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软件业经营收入从2000年的48亿元,猛增到2003年的201亿元。2003年,上海软件出口2.65亿美元,高出北京的1.25亿美元和大连的1.2亿美元,稳坐中国同行业头把交椅。 

        软件业发展的人才问题被高度重视。北京大学软件学院从全球聘请优秀的师资,并建立联合实验室,专门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在大连,东软信息技术学院致力于培养精通日语和软件的人才,以适应其对日外包业务的需要。 

        与此同时,打破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已成为中国软件企业的共识。7月19日,旨在通过先进的技术平台实现各软件企业联合的广州硅谷软件研发中心成立,这标志着广州软件企业已出现横向整合趋势。该中心主要负责人郑健群说,中国软件要走出国门,关键就是要实现各软件企业的联合。 

        "目前中国软件业正处在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国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曲维枝说。信息化产生巨大的内需拉动以及开放源代码软件,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与世界软件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机会。 

        27日,中国副总理吴仪在此间举行的亚太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国际合作部长峰会上表示,中国政府已确定把软件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并将从实施大公司战略、保护知识产权等6个方面采取切实措施,促进软件业的发展。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则在峰会后透露了中国软件业未来发展的新思路--以承接外包工程为重要突破口。外包工程将从日、韩开始,拓展至东盟、东南亚直至欧美。他表示,政府除在政策方面将继续给予优惠外,还将在软件高端人才培养方面"下大力气"。 

        据预测,中国软件业2004年出口额有望达到50亿美元。